AI如何助力設計師?設計師的 AI 工具箱

文、Simi
當人們談論「AI 不會取代人類,而是增強人類創造力」時,這句話聽起來合理,卻往往停留在抽象層次。具體來說,AI 究竟是如何增強?在哪些設計任務中為創作者帶來改變?AI 的價值必須回到實際情境中來看。在設計流程中,探索階段需要啟發、定義階段重視聚焦與組織、發展階段需要更廣泛的發散,而交付階段則必須強調細節控制與整合能力。雖然真實的設計實踐流程往往難以完全依照理想階段來進行,但這些任務焦點確實會以不同形式反覆出現在設計工作中。
探索階段的核心在於「打開問題空間」,也就是盡可能拓展觀點與靈感來源。此時的設計師需要快速吸收跨領域資訊、觀察潛在需求,並開始對尚未明確的問題情境進行想像。相對於其他階段需要精細控制與明確目標,探索階段更強調開放性與多樣性。這也是高自由度 AI 工具最能發揮作用的階段。
AI 工具的整合運用策略
在探索階段,AI 不受控制的特性反而成為優勢。圖像生成工具如 DALL·E 能透過簡單關鍵字產出風格多變的畫面,協助設計師試探尚未出現於既有繪本風格中的視覺語彙,或是製作情境插圖以模擬幼兒的閱讀反應與氛圍感受。這些圖像雖然細節難以完全控制,但正因如此,其生成結果常常超出預期、激發新的敘事聯想。
ChatGPT 則能模擬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觀點,為設計師提供多重使用者視角。若將這些工具整合運用,設計師可以更早從「使用者語言」出發,累積視覺方向與情境理解。以下以針對3~6歲孩童為受眾的新編《小王子》封面設計為例。
1. ChatGPT|模擬媽媽角色觀點
由於兒童無經濟能力,家長是在採購童書時的主要消費者,因此事先請GPT扮演家長,描述在挑書時會被什麼樣的封面吸引、會擔心哪些元素不適合低齡孩子,初步決定可能的方向與元素。
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的展示陳列方式不同,視覺設計上可能有個別需要留意之處。
基於上述討論探索初步可能的發展方向。
2. DALL·E|產出封面主視覺提案
接著根據這些描述輸入提示詞來生成不同風格草圖,目前選擇ChatGPT 4o模型可以直接調用DALL·E產圖。先擴展每一個提案的細節。
加入自己的想法後即可生成示意圖。
ChatGPT提供了5個提案,我選了其中3個加入自己的想法後生成示意圖。
3. ChatGPT|模擬兩位 6 歲小孩(男孩+女孩)對畫面反應
讓GPT模擬6 歲小男孩與女孩的反應。
4. FigJam|整合觀點與圖像,製作「早期視覺方向地圖」
最後透過 FigJam 整合這些生成內容,製作「視覺方向地圖」,作為團隊共創封面設計方向的起點。
這些動作背後的價值,不是 AI 產出多精準,而在於它能快速拉開多重視角與氛圍意象的場景,讓團隊不陷於個人想像,提前共構出「能打動使用者」的圖像語言。尤其針對低齡幼兒繪本等情境難以訪談的目標族群,AI 更能扮演輔助設計師「進入情境」的延伸橋梁。
避免過早收斂,以 AI 作為觸發者
然而,AI 圖像生成工具也容易讓人落入「設計固定」的陷阱。以 Midjourney 為例,雖然其視覺品質極高,但過分完整的形象卻很容易讓團隊過早對某種風格產生認同,進而阻礙原本應該保留模糊空間的發想過程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設計團隊在探索期刻意避免出現「太具體的畫面」,而改以文字敘事、角色對話與情境草稿等方式,維持思考的彈性與想像空間。
AI 在探索階段扮演的不是解答者,而是觸發者,其價值在於打開思考的可能性,而非提供解答。關鍵在於,AI產出的內容不應直接被當成「定案」,而是做為與自己對話的起點。
重新定義 AI 的設計價值:從功能導向到情境導向
當我們將思考框架從功能導向轉向情境導向,便更容易識別設計流程中的真實需求與潛在干擾。探索階段的價值,不在於迅速產出定案,而在於不斷拓展理解的邊界。AI 工具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角色,是成為一種視角延伸的介面,讓設計師更快進入使用者情境,更自由地編排想像路徑,同時保留模糊性,讓創意不再侷限於個人經驗或資料庫搜尋。在設計的起點,問題仍混沌未明。透過 AI 提供的多元語境與意象碎片,我們得以在迷霧中擷取靈感,引出視角的可能性。然而在每一次的探索中,不是被AI的輸出牽著走,必須主動建立起自己的問題感與觀察力,進而打造真正聚焦且有厚度的設計起點。
加入菜鳥救星學習會員,不定期獲得更多知識吧!點我註冊 / 登入
不同頻道,不同知識 !